“校園貸”是近年來我國互聯網企業金融經濟發展最迅猛的產品技術之一,伴隨學生畢業季的到來,與校園貸有關的犯罪手法可以不斷翻新,延伸出了中國電信網絡詐騙、敲詐勒索、暴力催債等多種環境違法行為犯罪,讓部分準大學生們掉進陷阱。15日,省公安廳召開新聞信息發布會,通報打擊涉校園貸違法活動犯罪問題專項行動研究相關工作情況。上海刑事律師接下來為您講解一下相關的內容。
近日,廣東人民公安工作組織發展廣州、上海、佛山、韶關、東莞等市公安行政機關可以開展“颶風19號”專案統一收網行動,集中對涉“校園貸”及其相互關聯企業違法行為犯罪心理活動進行重拳打擊,共摧毀一個犯罪窩點20余個,抓獲嫌疑人180余名,破獲案件190余宗,受害以及學生350余人。
今年3月,廣州警方接到一名大學生張某舉報,他說自己被一個名為“某逸貸”的貸款平臺推送廣告所吸引。以“信息費”、“服務費”、“保證金”、“保險費”等名義向平臺轉賬3000元,共4次。在此期間,廣州、佛山等地都發現,大學生以培訓名義、低息貸款和欺詐性使用身份證進行網上貸款欺詐。
今年4月,上海市龍華公安局接到受害者楊的舉報,稱他在網上申請了一個集市的工作,然后添加了 QQ 和客服廣州歡聚時代。對方以各種理由四次要求他支付共計1796元,付款后他們彼此聯系時對方沒有回應,發現被騙。
上海警方通過對此類案件的分析,發現一些學校的學生同樣有詐騙手段的案件。犯罪嫌疑人主要利用常規網絡平臺(如58同城、上市網)發布虛假招聘兼職廣告信息,以學歷和工作經歷無任何要求,報酬豐厚為誘餌,專門針對學生、無固定職業和低收入者,通過聊天工具(如廣州歡聚時代、 QQ、微信等)和受害人聯系欺詐。經過認真調查,4月下旬,上海警方在天津、吉林等地逮捕了袁(女)、尹(女)等10余名涉案嫌疑人。
校園貸這種金融創新被用來犯罪,合法與非法的界限在哪里?警方解釋,第一種是利用網絡電信、網絡借貸手段實施詐騙,警方根據其構成要件堅決打擊詐騙犯罪;第二類是培訓貸款,也是以虛假培訓欺騙學生等相關受害人;第三類是非法采集;第四類是利用同學或熟人的個人信息進行點對點借貸。
對于這類校園貸,公安機關責無旁貸,嚴厲打擊。此外,還要求部分學生提供照片、視頻、身份證和家人電話號碼作為貸款的抵押和擔保。一旦學生不能按時償還貸款,他們就威脅要勒索錢財。
上海刑事律師提醒您,作為一名普通大學生,如何區分合法的校園貸和非法的校園貸?在發布會上,警方建議,在貸款之前,先做一個分析,比如是否有可能達到培訓貸款所渲染的效果。第二,如果對方給了你所謂的承諾,你可以自己判斷是否可能,比如免息。可以隨時支付,金額不限,這顯然是不可能的。第三,對方要求的方式,比如要求你向他提供你家庭的所有信息,比如你必須證明自己的誠信,拍裸照。第四,利率,先無息貸款,再用連環貸款,貸款越來越多,無力償還。